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善的价值
2022-06-14 10:43:47   来源:作者:黄志刚   浏览量:158

      小满过后,校园里的诸多枇杷熟到了恰好,形态饱满圆实,颜色澄黄喜人。一日吃完午饭,操场散步,偶遇学生携杆采摘。得其馈赠,嗅之气息清新明亮,尝起来口感酸甜均衡,味美多汁。我不由地想起人生第一次吃枇杷的经历。
      二十岁那年,从图书馆返回宿舍的路上,看到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坐在校内的路牙石上。她短发齐肩,发丝灰白斑驳,身板单薄瘦小,穿着朴素得紧,头上顶着大太阳无遮无挡,在往来的学生人流中拘谨得扎眼。
      我看她面前摆着一个红色塑料袋,里面盛着一种我从没见过的果子,比鹌鹑蛋大上一圈,黄皮、生毛、带梗。好奇心驱使下,便问道:“老人家,这是什么果子?”她似乎有些惊讶:“你没见过吗?这是枇杷,剥皮就能吃,酸酸甜甜的。”我立马想到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大大方方对老人坦白自己阅历上的匮乏:“让您见笑了,以前只听过,没见过。”她突然满怀期许地推销:“不如买点尝尝吧,自家树上长的,没打过药,好吃得很。”
      眼见她年龄与我外婆相仿,在太阳下晒了这么久,又不忍因自己的拒绝使她失落,所以虽然没吃过,还是抱着踩雷也认了的心态说:“那我全要了吧。”说出这话的时候,颇觉自己豪气干云,做的也是什么了不得的好事一般,腰杆都不自觉挺直些许。她麻利地用身边的带星杆秤一称,然后口算了一下,说道:“一共37块多,你就给37吧。”我心说好事做到底,直接掏了两张二十,对她道:“您也不容易,不找了。”她显然是个实诚人,也不是常做生意,推让着说不能占这便宜。我不由分说,提起袋子就走,连说“就这样吧,就这样吧……”。
      回到宿舍里,几个同学匀一匀,每人分得十几二十颗,果然如老太太所说,酸酸甜甜,虽然称不上多么鲜美,却也让人唾液分泌、胃口大开。第一次感受枇杷带来的奇妙味觉,觉得人生体验又丰富了些许。再加上包圆儿且没要找零,内心好似有种做了善行的成就感,有点喜不自胜。
      而在此多年后,看到的一个视频,却让我越发为当初的那种心理羞愧难当。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视频中分享了自己早年的一次经历。他下班出学校,看到大门前有一个烤红薯的小贩,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王教授心想,我是一个教授,靠脑力挣钱,还享受着可观的津贴补贴,为什么就不能帮帮这个小贩呢。于是上前去,买了许多红薯。回家以后,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却深感惭愧。因为自己在买红薯的时候,对小贩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以“教授”这样的身份去俯视“小贩”,这种所谓的善意变成了打发、施舍,而非纯粹的善。佛家对于布施有两种区分,一种无相布施,一种住相布施。无相布施不怀揣任何目的,仅仅是想做好事;住相布施,内心则不够纯粹。这里所说的不纯粹,有可能是持有一种如上述这般不端正的心态,或是存了有望得到回报的念头。
      将王教授的经历套在我的身上,这种卑劣心思所引发的愧疚又何其相似。以贬低、俯视别人的态度去施舍,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非善的。善不是彰显自己高大、放大别人柔弱的渠道,善的价值在于接受善意的对方会获得什么好处或便利。我们坚信的“善有善报”,应是一种自然生发的因果,而非自己施善后主动去追求的对等利益。如果一定要说自己能从做出的善行里得到哪些东西,我觉得该是高于物质的快乐,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妙,是人与人之间的无间默契,是一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安宁,故此,善意的行径应是春风化雨,应是润物无声。其他随之而来的善报,可以视作命运的馈赠,而非下一次行善的出发点。
      酸酸甜甜的味道铭刻在心里,难以忘却。如果哪天在梦里重现昨日,我想我会蹲下来和老人好好聊聊,再自然地买下来,当面剥一颗品尝,告诉她,这枇杷滋味真的不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