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心灵诗意的栖居地
2022-10-25 15:01:00   来源:作者:黄志刚   浏览量:144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平日里虽然买书很多,真正沉下心来读完、读透的却很少,遑论手不释卷之下一口气读完了。
      有段时间,相较于读书,我更享受选购书籍时的见猎心喜。有时可能是被书封的美工设计突然搔到痒处,抑或是意蕴无穷的书名吸引了我。总之,在书店书架间流连的体验,越来越比徜徉于扉页之后的字里行间让我感到畅快。偶尔也意识到这种心态不好,却仍改不掉买书回家“供起来”的习惯。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购买了一台轻薄的电子书阅读器。但习惯也伴随而来。只不过书籍的存在方式,从书架上的纸质,变成了书库里的数据。从通史到文学,从艺术到科技,看似收藏颇丰,实则自家事自家知,其中既有阅读又有理解的,一本也无。究其原因,还是内心变得浮躁了,渐渐失去初识文字时的谦卑与敬畏。存书更像是一件充门面的事,而非想要从中获取智慧与经验。
      平时也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看一些读书博主的心得体会。有次刷牙时,看到一个读书分享,博主摘选了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中的数段语句,做了简单的阅读。这些语句从博主口中读出之时,仿佛带有魔力,将我的心神深深吸引。当即快速刷完牙,到电脑上搜索出这本短篇小说集,一番操作后让它陈列到了我的书库里。
      由于成文时间存在一定跨度,所以篇章间的文风也有一定的差别。读第一篇《夜晚的潜水艇》时,且不觉好到怎样。读到第二篇《竹峰寺——钥匙和碑的故事》,只觉得作者的文笔凝练精粹,多一字都嫌累赘。意识随文字飘荡到了其所构造的闽西山林中,松柏森森,古寺庄严,蛱蝶与碑、钥匙与石板桥,我都仿佛亲眼得见。待到所有意象逐一剥离,我才意识到,原来这并不是记叙散文,而是彻头彻尾的小说。
      一时间,我竟产生一种不读完不罢休的韧劲。连着两天书不离手,终于把这本十数万字的书啃完。从书中回过神来,恍若隔世。既有对作者遣词造句信手拈来的钦佩,又有对其天马行空想象的叹服。携着品读《竹峰寺》一篇的余韵,我又到豆瓣拜读其他读者的书评。有一位书友说得好:生活需要短暂的抽离。
      基于应试教育,我们很多时候读书都有着功利性的目的。阅读应当是一件足以带给我们快乐的事,而不单纯是实现什么物质飞跃的阶梯。以前我也曾遭受一个阅读误区的困囿。多数老师的教导是,读书一定要动笔,好词好句全部要摘下来背诵、化用。但是这样一来,阅读就不能带给我完整的享受了。语句、篇章是连贯的,而摘抄会间断性地打破这种连贯,让人难以全身心跟着文字描绘或故事情节走,读完一遍也仅比没读过强一丝,说什么产生共鸣则更是妄想。后来借鉴了小说作家宋钊读书的心得:再好的作品,第一遍采用泛读,把握住作品的框架以及情感,如果确是好书,就把摘抄、品读这种事放在第二遍、第三遍阅读时去做。不要上来就想着“我要学习”,不然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我始终相信,书籍是心灵一片诗意的栖居地。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让人专注的魅力。笔力好的作家,简单几行字就能让人心向往之,这个过程似神魂出窍的远游,体验极妙。更何况,翻开书籍远比赶赴一场旅行成本更低、参与过程更快。如此看来,读书真是一件既便宜又愉快的事了。
      如果旅行中专注于摄影,那旅行就缺失了旅行的意义。相同的,如果阅读中强调实现价值,那阅读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让阅读回归阅读,开卷即能心安,也不必说什么诗和远方,自然能发现快乐就存在于当下。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