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来就有一股子勇气,面对很多事情都敢试敢闯,所以会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说。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勇气反而愈发被磨去。譬如害怕磕碰,故不再尝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又譬如眼见存在险阻的可能,便绕道而行,不去触碰险阻。
2020年疫情之初,因为担心乘坐公共交通不安全,所以我将家里的自行车搬了出来,作为往返单位的交通工具。当时着实觉得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从家到学校有13公里路程,途中多沟多坎,红绿灯多达30余处。所幸学校当时没有正常复工,每天只是前来处理一些必要事务,到校早晚可由自己掌握,所以不怕迟到,也就这么放心大胆地骑行上班了。
从家门出来就面临一个长达七百多米的陡坡路,是一道心理上的巨壑。在这个路段,路窄车多,既要留心后方来车,又要不断在现有的车流中维持平衡和稳定,更要克服自身重力以及桥面阻力做功,双腿蹬不了一会儿就变得像灌了铅一样。这个时候唯有咬牙坚持,心里不断给自己鼓劲儿:这段是上坡,等会儿就是下坡了……就是抱着这样的期望,即使双腿麻木也连轴转着,带来的是人、车的海拔高度持续攀升。终于到达一个临界点,车子依靠惯性的带动,重力势能不断向动能转化,人坐在车上,保持一个姿势不动自然向下滑行,任由凉风拂面,舒适而惬意。
除了这道关隘,后面的每一个红绿灯同样是需要付诸耐心的。常骑车的人都知道,车子在正常平直路面行驶的过程中,只需附加一点动力就能前进,蹬行极为省力。而在红绿灯下等待出发的时候,需要协调全身力气去起步,这个过程吃力得多。我曾幻想过,如果有这样一条道路,完全没有信号灯,可以从出发地一直骑到目的地,那么通勤成本将大大节省,既是体力成本的节省,也是时间成本的节省。当然也只是幻想而已,人人路径不同,都想如此节省,交通秩序便乱套了。
当时大概骑行了两个星期左右,渐渐熟悉成习惯。之后社会面疫情平稳,学校正式复工,交通情况也相对更为复杂,于是没有再继续骑行上班。
现在时值深秋,早晚温差很大,不过风和日丽,也足以使人心情舒畅。最近心血来潮,又想骑行上班了。回想起那两个星期骑行带来的双腿酸胀,心中不免打起退堂鼓。但又突然鼓起勇气,毅然上了车,呼啸一下蹬了出去。
第一个困难依然是那个大上坡,长时间没有去征服,心里多少是有点怵得慌。微微秋风送来阵阵凉爽,吹开心头不安与畏惧,我再次把上坡顶峰设置为阶段性目标,一鼓作气冲了上去。下坡滑行时,耳畔的呼呼风声都变成了惊叹与赞美。途中每个路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如人民大道香气馥郁的丹桂,如世纪大道的如火红枫、金黄银杏,再如迎宾大道辅道边的黑心金光菊,入目皆是深秋的美与好,骑行不再因为聚焦克服阻力一事而单调乏味。路上行至人少处,就把档把拨调到最高,肆意享受驰骋的快意,那一刻身与意合,眼前仿佛变成了绿茵波动的草原,而我是那达慕大会上最出色的骑手,胯下的马匹神骏异常,一人一马冲破层层阻碍,拔得竞赛头筹。平常骑行大概一个小时的路程,在这种状态之下,仅用了四十多分钟就完成了。到校后,汗流浃背,心情却畅快无比。
如果不给自己一点压力,遗失的勇气就难以找回。不去追寻被鸡毛蒜皮掩盖的美好与激情,日子便一天天平淡如水地过去,多少有点辜负生命。心上的尘埃需要勤拂拭,而勇气也需要常拿出来晒晒太阳,不然也要发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