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也谈关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2024-04-26 15:57:44   来源:作者:黄志刚   浏览量:416

      以前提及过一位辞职下海搞创作的同学。  
      他潜心在家写了一年的网络小说,虽说对市场的错误把握,以及内容同质化过重的原因,导致没有能够俘获理想数量的受众,收益乏善可陈,但那段时间,我们几个同学在群里对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多年以来我惯写一些随笔,对于小说的创作,其实是毫无心得。须知创作一篇或一部小说,必要的几个因素,人物、情节、环境,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是当之无愧的小说的魂灵。
      曾让我困扰的是,如何让自己笔下产生的人物,摆脱我自己的影子?毕竟构思、塑形的是笔者,小说人物其实是客观见诸于主观,又具象化的产物,很大程度上,人物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语言风格、心理活动,完全仰赖于笔者的想象,则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笔者个人的受教育背景、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等。也有一些笔力强劲又善于借力打力的作者,会在人物塑造的过程中,将自己身上的一些特质进行解构处理,然后赋予自己所创作的人物,这样,对于笔下人物性格、行为、思想的把握就如臂使指,圆融自然。
      譬如我要写一个道德低下的人,他的道德低下仅仅只能表现为随地吐痰这些粗陋的事情吗?我作为一个拥有大众平均道德感水平的人,怎么去刻画出一个卑鄙到骨子里的形象,足以让读者看到此人出场就恨得牙根痒痒?又或者我只是一个拥有大众平均智力水平及思维水平的人,如何去塑造出一个逻辑缜密、智珠在握、算无遗策的人,足以让读者看到其出场,就觉得此人的满腹锦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凡此种种,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创作就显得敷衍,作品就寡淡如水。真诚的作者,绝不会居高临下地把读者当傻子对待,创作过程用心与否,字里行间都体现得明明白白。如果让一个单薄的纸片人呈现在自己的作品里,无异于端一杯白开水给来访的客人,硬说这是需要细品的好茶。
      关于上述我的疑问,即怎么样去塑造自己不熟悉的形象,我们也论出了一些稍有价值但不足为训的东西。人物形象的刻画,少不了作者对真实世界的细致观察、对生活中接触到或听说过的人群性格的提炼。为了让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类“我”,那就不能是写作的人去主导其思想,写作的人应是笔下世界忠实的旁观者,任事件向着各种可能发展。写作应是一件在“道”的约束下天马行空想象的事,重约束却丢掉想象的翅膀,作品会落入俗套窠臼,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流水账。最忌讳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是本能在想“我遇到这件事会怎么办”,最终把这种处事方法强加给角色。想要赋予小说人物独立的个性,必须抑制这种本能,多想“这个人/这群人遇到这件事/这些事会怎么办”。跳出“我”的思维,走入“ta”的世界,这样的创作过程据说有技巧可循,却也需要极深厚的文学功底。遗憾的是,目前我也不曾有幸一窥门内的世界。
      我想到了《三体》中的一句话,那是章北海的父亲在临终前对他的殷殷嘱托:“北海啊,在那之前,要多想。”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