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2024年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
以前只听说过跑步马拉松,阅读马拉松还是第一次知道。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赶紧报名,了解赛事情况。
原来阅读马拉松是中国原创的阅读比赛形式,从2018年开始至今已举办5届。它主要对阅读速度和质量的考察,要求参赛者用6个小时阅读一本指定书籍在规定比赛场地并完成测试。
当我仔细了解比赛规则后,心里开始犹豫:我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这六个小时读的又是什么内容?读不完能通过考试吗?一系列问题,仿佛成为了我参加比赛道路上的阻碍。当想到,我们参加完比赛将是第一批读者的时候,迫切的心情又被点燃。另外,我报名参加的是五人小组赛,一个需要团队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赛项。虽然在比赛前并不认识队友,但我莫名有一种信心——一群热爱阅读的伙伴在一起,就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就这样,我怀着忐忑的心来到比赛场地。签到、落座、发书,10点准时开读。我们小组成员来不及互相介绍,便一心扎进《中国科技100个伟大瞬间》这本书里。
本书描述我国的前沿科技成果,精选2012-2022年这十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和技术两方面所取得的一百项有代表性的伟大成就。以“伟大”来形容这些瞬间可谓恰如其分,读完每一个,我都热血沸腾,为之震撼。
就说核技术处理工业废水这一节,是我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们热烈讨论过的内容,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提起核,大家会立马想到辐射就会害怕,生活中“核辐射”仿佛经常被认为是贬义词,比如说手机的电磁辐射会杀死脑细胞,让人变傻。孕妇要远离通信基站,否则会影响胎儿发育。其实一部手机的电磁辐射只有0.03-0.7微瓦,一个基站的电磁辐射仅有10微瓦。辐射损害身体,也是当辐射的强度超过一定值后,才会产生的负面效应。
运用核技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否安全,能不能靠近它?实际上在我国,即使是核专家,在面对核反应堆和核燃烧情况下,也和我们这些人一样,首先考虑的也是安全。如何有效防止核事故?如果只是借用核技术思路而不触及高能核辐射,会不会有新的应用呢?如果核辐射的对象不是生物,而是工业废水时,情况是不是会另一种样子呢?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国科学家向世人交出了一份意外的答卷!
在2017年11月,我国自主开发出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解决了工业废水处理这一全球性的难题。核技术处理废水的原理很直观,与大家常见的日光灯工作原理类似,即用高压电场加速的电子束去照射污水,使污水分解生成强氧化物质,和污染物、细菌等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氧化分解和消毒的效果。该项技术将在印染、造纸、化工等废水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技术虽属核技术应用范围,但是并不使用任何放射性元素,而是用高压电场来产生电子束,断电后也不会产生任何辐射。被处理的废水也没有放射性,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一壮举是我国科学家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迸溅,每一段创新的旅程都铸就了一个民族骄傲的印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时代的缩影,是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篇章。从中国天眼立新功,到嫦娥探月的壮举,从悟空号飞向浩渺,到北斗导航系统覆盖全球,从深海蛟龙的潜行,到量子通信的突破,从超级计算机的巅峰对决,到华龙一号核电技术走向世界。它聚焦航空航天、大国重器、基础科学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等领域……
读完本书,我沉醉于科技进步的磅礴力量,难以自拔。每一个伟大瞬间,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勇敢探索,方才铸就了今天辉煌的科技成就。
致敬英雄的科技工作者。
这次阅读马拉松比赛让我深感不虚此行。脚步无法丈量的地方,我在书中到达了。或许这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刻道理吧!
明年的阅读马拉松活动,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