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出自于谦《无题》,其大意是名声与气节重如泰山,个人小利与欲望则轻如鸿毛。公元15世纪,北方瓦剌(西部蒙古人)向明朝大举进攻,明朝皇帝被俘,大部分大臣逃离北京,惟有于谦为首的抗战派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打败了瓦剌。被俘的英宗回京后,却对抗战派下毒手,杀害了于谦。广大人民对于谦表示极大的同情与尊敬,在北京为他建了祠堂。于谦临难不屈、坚持民族气节的行为,本身就是“名节重泰山”的最好体现。
“名节”,即名誉、气节、操守。重名节、轻利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有史可鉴,我国许多志士仁人都十分崇尚名节,孔子的“名利于我如浮云”;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的都是为人要重名节。
名节如美玉,万古留清辉。在苏州中学校园的东南隅,有一块汉代名物———廉石,这块历经1700多年风雨沧桑的名石,向人们诉说的是汉代陆绩为官清廉,在他任广西玉林太守任满回乡时,经海道坐船返回故里,因实在没有可以运回家乡的东西,又怕压不住海上风浪,陆绩就请人搬来一块巨石压在船头。后人就将这块“廉石”作为宝物而睹石思廉。此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正因为他们视名节重如泰山,虽死犹生,流芳百世,而永垂不朽。把名誉节操看得比泰山还重,这既是精神层面的操守,同时也是我们的灵魂支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诉我们只有把名利看淡,才能走的更远。如能正确看待“名”与“利”,同学之间传递的将是理解和包容,那么也就会收获喜悦和幸福。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做好分内工作,对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回报以感激和祝福,充满自信的学习。当面对冷言冷语时,第一反应不应是反感,而是体谅和接纳,也许对方遇到了什么学习难题或者家庭中有什么为难的事情,从这种角度出发,也许不但能帮助到同学的困难,还能提升同学间学习的默契。面对同学成绩的提高和奖励,应给予正面的祝福,看到同学进步的方向,就要思考自己在哪里做的不足,观察细节就能在细节中有所收获。
人生在世,名誉节操很重要。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方面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勤政清廉、严于律己,他们的谦虚谨慎、大公无私,他们的人格操守、高风亮节,无不如一座高山,耸立在我们的面前;又恰似一面镜子,让我们照出不足。“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注重名节,更是做人的准则和必须具备的品行。高尚的名节,不是靠吹出来、写出来的,它是理想、道德、追求在个人身上的具体反映;它是人格的力量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一种体现。一岁种之以谷,十岁种之以木,百岁种之以德,它更需要我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视名节如泰山,以大志导航,这才是可贵可赞的名节。千万不可在五光十色的诱惑中,把人格当商品,将名节贱卖掉!
平心而论,人生在世,不能不受到名利问题的困扰,但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一个人只有重名节,在民族危亡之时,才能以大义为重,舍生忘死;在身处逆境之时,才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面对诱惑之时,才能淡然处之,一尘不染。反之,一个人如果见利忘义,不重名节重利欲,尽管位尊权重、名声赫赫,迟早总难免会应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训,被“利欲”所葬送而自毁前程。只有始终视名节重如泰山,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当今令人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粒沙粒看世界,一朵花里观天堂。新一代的青年应该树立良好的信念,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已的名节,为自已的灵魂增光,做一个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