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虽然是副科,但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美术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对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对于以艺术作品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透过作品外表体会到艺术家更深层的思想,引发更加深刻的思考。因此,鉴赏美术作品是需要文化底蕴的。人可以称为天生的艺术家,但不会是天生的鉴赏家。我们的中职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愈加积累,世界观的不断成熟,已经有能力对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鉴赏。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还应教会学生要善于发现“美”,学会创造“美”。
在鉴赏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加深对作品客观理性的认识。我在讲授西方雕塑之前曾经有些顾虑,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雕塑多以裸体为主,与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是相悖的。在课上我向学生讲解了西方人形成这一审美习惯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往往一些美术现象形成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告诫学生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惯、民俗民风,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但我们作为中职生应报以客观和尊重的心态来对待。这时当我再向学生展示西方雕塑图片时,同学们都能以坦然的心态来对待了。
其次,美术课上应提供名作范画,重视直观效果。“看”对于美术欣赏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不能让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有直观的感受,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师讲得再词藻华丽妙语连珠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当我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时,同学们都被雕塑技艺的精湛、手法的细腻、气势的恢宏所震撼,在视觉上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艺术大师的魅力所在。
在收到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后,教师应当引导观察,加深对作品的研究。我向学生介绍了米开朗基罗的生平以及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本人的性格对作品的影响。在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完美的外表,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内在所散发出来的与雕塑家本人性格相一致的精神气质。
最后就是发挥想象,完善对作品更加深刻的思考。一次在欣赏我国著名画家罗中立的肖像画“父亲”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幅画本身描绘的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人物苍老的脸孔上有着如同车辙辗过般的皱纹。额头挂着晶莹的汗珠,手中捧着一只盛着茶水的碗,混沌的目光望着前方,脸上有着丰收的喜悦,背景是一片金黄。画家在大学期间完成了这幅作品,他对于人物的刻画非常的写实。当学生们看到这幅画时无不为画家深厚的写实功力所震撼,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叫道“像个要饭的”教室里有些哗然。我知道这个学生应该能够体会画家是怀抱怎样的心情来画这幅画的,只是他的态度有些问题。我以严肃的语气问到“有谁愿意说自己的父亲像个乞丐?难道是画家要把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刻画成‘乞丐’?”这个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言,垂下了头,教室里也安静了许多。在与学生共同欣赏了这幅画以后,我让学生看着这件作品,联想一下自己的父母,找一找自己的父母是否与画中的人物有些共通之处?“他们都很辛苦”,“他们任劳任怨”,“他们对子女有着无私的爱”,“他们执著”,“他们坚强”。显然,这些正是我想要得到的答案。“同学们已经读懂了画家的心”,我说“画面中的父亲是一位质朴的农民,艰辛的劳作是他显得很苍老,但却充满了慈爱,在画家的眼中他是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母亲,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不辞辛苦,他们也许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在子女的眼中他们是伟大的!”
著名作家席慕容在她的<<美术教育>>中说:“其实美并不是一幅单纯的画儿,上美术课也不是画画这么一种单调的方式,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孩子拥有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透过这颗心他们才能充满自信的走进这个世界,领略和欣赏生活中种种奇妙有趣和美丽的现象。”
美术课的真正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应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让他们拥有一双能够看见“美”,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希望通过美术课能够帮助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因为让学生健康的生活是他们的权利。
以“美”育人
2016-09-26 14:49:00 来源:汽车工程系:刘春艳 浏览量:273
相关热词搜索:以“美”育人
- 上一篇:建设特色班级 营造和谐氛围
- 下一篇:始于专业,终于执着;紧抓机遇,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