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看《大明王朝1566》,开篇的一幕,就是嘉靖年间宫廷上下均在冬日苦候大雪的降临。按照老话所说“瑞雪兆丰年”,雪寓意着祥瑞,如果当年不降雪的话,便意味着君主失德,会导致举国震荡。后来好不容易盼来了大雪,又因为东厂提督太监冯保抢报祥瑞的行为,引得司礼监一众老资历太监不满,宦官集团中一时波谲云诡、暗流涌动。
从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雪对国人有着这么重要的内在意义。之后的岁月中,如果哪一年冬天没迎来一场像样的大雪,我的心里也有点空落落似的。
2020年12月29日,宿迁终于迎来了2020年的第一场,或许也是最后一场雪,真真正正的大雪。
当晚,我与家姐应她一位忘年好友之邀,前往其家中作客。向我们发出邀请时,她说:“岁暮天寒,特邀三五小友光临寒舍,围炉听雪,聊以欢愉。”这位颇有生活情调的长辈,常邀请我们去她家中作客,焚香、品茗、抚琴是每次聚会的保留项目。每当熟习了一首古琴曲,她都会如获至宝地跟我们分享。只是这次的小聚,她起了个主题叫做“听雪”。
这位长辈师从名家高徒,学习琴曲由浅入深,琴艺已有小成。她先是从小泥炉上提起茶壶,泡了茶水,给来客各斟上一杯,然后点燃一支奇楠,让略微发凉发苦却又提神的味道氤氲了满屋,方才摆开架势,拨弦试音。《梅花三弄》的一个个音符从她的指尖流淌出来,经琴底的龙池、凤沼纳音,闻之古朴且悠远,使人心神宁静,仿佛真听到了雪悄然落到梅花上的样子。
听雪,寄寓着一份闲适,也是认真生活的证明。不注重观察生活,就无法寻找到身边的美。
我在学期初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到,要借由语文课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故此,我会在课件设计时搜寻一些具有美的特质的素材,带着学生一同欣赏。有一次,我把自己拍摄的诸多校园秋色投放给同学们看,以印证我们本学期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时,我说过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学生中突然有人嘟囔了一句:“这些不是照片,而是照‘骗’。”然后其他同学都会心地笑了。我当时也觉得好笑,反问他道:“你说这哪一张不是校园里真实的景色?难道全都是我编造出来的吗?”这位同学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倒不是说它们是假的,只是拍出来的风景,尤其是那种有虚有实的景物,比肉眼看到的漂亮太多了。”我示意他坐下,然后解释道:“你们看到的一些前虚后实或前实后虚的出片效果,是由景深控制而形成的,为的就是突出画面中的某个主体,弱化其他部分的存在感。当你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时,看到一个寻常的画面,你就能意识到,突出表现哪个部分,这个画面会最美,那说明你就有了良好的审美基础了。”之前“唱反调”的那位同学听后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十月中旬的一天,刚吃完中饭,走到了行知楼下,我看到语文教研组的一位老教师弯腰似在草丛里找寻什么似的。我跟他打了声招呼,他笑眯眯地问我:“看,桂花落在这草丛间,你说像是什么?”我当时只觉得星星点点看起来很漂亮,却也说不出他联想到的事物。他又说道:“你看像不像本来就从草丛里生长出来的顽强生命?”我意识到,他说的可能是类似于菌丝一类的植物,这么一看,还真像。他感叹道:“多美啊,我们语文教学是教什么呢?我觉得就应该教给学生感悟美的能力。”我知道这位教学上的前辈素来是倡导美育的,且一直是此方面的忠实践行者。他与我的这段对话,不无从教学方面提点我的意思。
所谓的美并不是只能通过阳春白雪、鬼斧神工方可展现,寻常事物同样有美的一面。有人爱好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美,也有人爱好天生地长的物件那种质朴浑然的美感。复杂精巧的机械手表值得观赏、把玩,不起眼的核桃、葫芦却也可以成为文人墨客不离身的心头好。
之前讲授学业水平测试题库时,遇到苏轼写的一个句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我有意让同学们体会其中的妙处,但他们似乎在表达上就有很大的阻碍,朦朦胧胧地能体会到一丝美与妙,却仿佛被一层水雾或轻纱隔断,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把握那遁去的“一”是历来众多文人的毕生追求。能成为大家的人,无不是从冥冥中妙手偶得,抓了其中的一点“道”,最终才把抽象的美转换成实实在在的词汇、句子与我们分享。如果想让同学们获得欣赏缥缈、朦胧的美的能力,那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上下而求索。
我慢慢地听,雪落下的声音,闭着眼睛幻想它不会停。现在到了六出纷飞的光景,银色雪藏了一切,同时也将生机孕育其中。看着白雪皑皑的光洁景象,我忍不住再一次靠摄影留下了这种美。或许,再让同学们看这些照片的话,他们又该说是照“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