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至8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我院首次选派选手参加此类大赛,喜迎“开门红”,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和2枚铜牌,并荣获“冠军选手单位”称号,王柱、胡飞两位老师获“优秀教练奖”。此番佳绩,是学院继11月在芜湖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中夺得冠军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至此,学院本年度已斩获3枚国家级赛事金牌,连续荣膺“冠军选手单位”称号。
本届大赛以“智领时代 能创未来”为主题,紧密围绕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接岗位需求设置了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方向)、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应用方向)、人工智能训练师S(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场景搭建方向)、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S(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飞行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五个赛项。各赛项均分为职工组和学生组两个组别,采用双人团体赛的形式进行。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900余名选手参加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学院选手刘浩、吕黎洋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该大赛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应用方向)赛项学生组冠军,选手张哲瑞、徐贺家获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方向)赛项学生组一等奖,选手胡飞、付帅获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S(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应用方向)赛项职工组二等奖,选手王宗跃、单星海获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传感器与边缘计算方向)赛项职工组三等奖,选手王骞、尹永生获人工智能训练师S(人工智能工业应用场景搭建方向)赛项学生组三等奖。
“我们参加的赛项聚焦工业视觉技术应用典型场景和环节,系统化呈现工业视觉系统装调、图像数据分析与决策、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综合应用等应用场景,展现工业视觉技术应用相对完整的岗位工作流程。这对于我们学生组选手来说,还是极具挑战性的。”刘浩、吕黎洋赛后回忆道。面对赛项的高难度与激烈的竞争,他们始终处变不惊、处惊不乱,以扎实的基本功,出色完成了该赛项工业视觉图像采集系统构建、工业视觉系统标定及精度验证、图像标注与模型训练、工业视觉技术综合应用和职业素养与安全规范评价5个任务,在同组84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站上了冠军领奖台。
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技能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围绕人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早早布局,强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工业网络技术等相关专业,建有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智能装备实训中心、无人机校企合作工作站等实训场所40余间,建成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群1个,建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一体化名师工作室5个、省专项公共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1个。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技工教育专业建设的根基。一直以来,学院始终将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置于核心位置,不断深化产教之间的紧密融合与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入学与入企衔接、毕业与就业一体的无缝对接模式。通过校企双方教师的联合培育,共同打造出更多顺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提炼和引进了知名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法和工作任务,与企业共同开展师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研教改、教学管理、实训场地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确保学生能学到最贴近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和先进理念。”学院院长朱宇亮介绍说。
与企业对接、与生产对接、与专业技术对接,全面带动了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也让学院在各级各类大赛中绽放异彩。近年来,学院先后在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52枚,在省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268枚。
朱宇亮表示,学院将积极转化本次大赛成果,深入建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集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构筑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强磁场,为人工智能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添砖加瓦,作出更大贡献。